自從使用鍵盤定義軟體keyd加上home row概念之後,改變了以前一直認為要用全幅鍵盤的想法。回顧鍵盤實際使用的經驗,全幅鍵盤確實有很多鍵幾乎從來不會去按。
註:home row指的是「ASDF JKL;」這一排鍵位,手指平常會停放在這個基準位。
全幅鍵盤指又稱為100%鍵盤,或是叫做108鍵,右邊九宮數字以及Prtscr/Scroll/Pause從來不用,82鍵或叫75%鍵盤,最上面12個Fx鍵也幾乎用不到。
68鍵鍵盤也叫做65%鍵盤,61鍵比起68鍵少了「上、下、左、右、Home、End、Del」七個鍵,又叫做60%鍵盤。
鍵盤經由keyd或kanata的軟體自行定義後,要用什麼鍵就有什麼鍵,像常用的上、下、左、右、Home、End、PgUp、PgDn、Del、Backspace、Esc這幾個鍵都可以藉由軟體定義安排到更方便按的位置。
在使用全幅鍵盤(108鍵)時,常常要用眼睛去看右手右邊的那些鍵,確定位置才按。但61鍵經過自行定義把一些常用鍵安排到home row之後,根本不必用眼睛去看位置,手指可以一直保持在home row的範圍,就能操控所有鍵的效果,不但不必跨越長距離去按,更是可以關燈操作,所以是最好用的鍵盤。
筆記型電腦受到物理上的限制,會把一些鍵做得比較小,或是做得位置不好按,或是必需按複合鍵「Fn」加上某個鍵來達到其他功能,但「Fn」鍵位置往往不好搭配要按的某個鍵位、距離,手的移動有諸多不便。
在OS裡安裝keyd或kanata,操作習慣之後可以讓各種電腦鍵盤,包括筆記型電腦或外接式機械鍵盤有統一的操作方式之外,更可以讓鍵盤的操作變得很方便、快速。
註:某些61鍵的鍵盤在不使用keyd或kanata情況下,「上、下、左、右」鍵可以先按住Fn再按按一次W,放開之後A=左、S=下、W=上、D=右,按住Fn再按一次W,便取消A,S,W,D的上下左右功能,但還是不如用keyd或kanata自行定義來得好用。
再來談到Alice佈局鍵盤,其實在Alice名稱佈局的鍵盤出現之前,十幾年前就已經有這種左右手鍵位分開的鍵盤在販售,以前稱為「人體工學鍵盤」。我一直有個迷思,認為這樣的佈局才符合人體工學。直到最近使用鍵盤定義軟體搭配61鍵的鍵盤,才破除這個迷思。
其實整齊排式式(非左右分離、非Alice)的傳統型鍵盤,我們在打字時的手腕角度其實沒有很大的彎曲,並不違反手腕、手指的使用。
因為基本上手指擺放位置會是
A: 左小指
W: 左無名指
E: 左中指
F: 左食指
space: 左拇指、左拇指
J: 右食指
I: 右中指
O: 右無名指
;: 右小指
所以手腕仍然近乎伸直,不致於彎曲不舒服。
這樣的位置適合把兩鍵組合起來(一起按)當某一個功能使用。
W+E
E+F
I+J
I+O
以及稍微移動就能按到的各種延伸變化:
U+H
H+B
R+G
G+B
2+3
9+0
X+C
C+V
,+.
,+M
E+R
U+I
總計有16個組合位置,可供定義出我們最常用的功能。而61+16=77鍵,已經非常夠用了。
這樣的組合鍵盤佈局,按的時候完全不用眼睛看一下,就包括了Home, End, PgUp, PgDn, Del, Backspace, Insert, Up, Down, Left, Right 11個鍵功能,16-11=5,還剩五個空位,可以重複定義,例如定義兩個Home, 兩個PgUp, 兩個Esc……等等。
總之經由鍵盤定義軟體(如keyd, kanata)設定後,61鍵的鍵盤不但夠用而且操作方便,讓桌面有更多空間。